新闻动态

专题专栏

周岱

此间乐 乐于此
作者: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  日期:2012-04-27  来源:学者声音  阅读:5012

  [编者按] 继2011年上半年推出“身边的感动”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后,从2011年10月起,我们推出了新栏目“学者笔谈”。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一批我校有影响的学者,重点展示他们在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、思路和做法及理论和实践,旨在弘扬科学精神,激荡人文情怀,回归学术本位,浓郁学术气象,全面提升交大学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。

 

  ■ 求有思想的学术,出有学术的思想。人身受时空的局限,但思想要插上自由的翅膀,手脚不能达之处,眼光要到达;眼光不能达的地方,思维要神往。
 
  ■ 善待学生,就是善待未来。在纷繁的人世中有幸结为师生,是一种缘分。不善待学生,就有负于社会对我们的期待,有愧于尊敬我们的学生。
 
  ■ 科研需要审时度势,适时转型。转型发展是艰难抑或痛苦的,但在旧地图上是无法发现新大陆的。
 
  ■ 土木学科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就是学以致用,理论联系实际。土木工程拒绝“卡拉OK”式的自娱自乐的教育科研;也拒绝专业上的夸夸其谈、不求甚解、隔靴搔痒。
 
  ■ 一所负有国家民族责任担当的大学,除了学术追求之外,必须有文化向往。精英精神就是因锤炼而铸就的品行与担当,因奉献而铸就的尊严与低调,精于内、简于形,精于思、简于言。
 
 
\"\"
 
  教师、学生,教学、科研,学科、专业,这就是大学。得天下英才而育之,探寰宇奥妙而悟之,创世界神奇而造之,处校园灵秀而享之,置身大学,不亦说乎?
 
  喜欢的事业就是最好的事业,喜欢的环境就是最美的环境;在最美的环境中做最喜欢的工作,就是幸福。我认为人极致的幸福就是工作、生活和志趣的统一、融合。大学就是这样的地方,交大就是这样的地方。乐在其中,此乐何及!
 
学科要有活的灵魂
 
  土木也者,关乎城郭交通,关乎社稷民生。笔者以土木工程为业一晃三十余年,弹指一挥间,此间乐,乐在其中。
 
  土木工程(Civil Engineering)直译为民用工程,区别于军事工程(Military Engineering),怎么会称为土木工程呢?中国古代哲学认为,世界万物由“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”组成。几千年漫长发展史中,遮风避雨的“栖息之所”所用材料主要是五行中的“土”及其烧制的砖、瓦、陶、瓷,以及“木” 及其制品。衣、食、住、行是人类生活的四种基本需求。“住”与土木直接有关,“行”所需的公路、码头与土木关系紧密,“食”需要打井取水、筑渠灌溉、建水库蓄水;“衣”所需的纺纱织布制衣,必定在屋内,也离不开土木。
 
  土木工程与人类文明渊源流长。土木建设可追溯到公元前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,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土木。久负盛名的历代土木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,耳熟能详的就有北京故宫、天坛、长城、赵州桥、都江堰,埃及金字塔等;公元前5世纪,我国就有土木工程专著《考工记》,北宋年间有《营造法式》;在国外,公元1世纪古罗马工程师Virtruvius的《建筑十书》和公元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Alberti的《论建筑》等,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。19世纪中叶,建筑材料从天然材料为主转向人造材料为主,1824年的波特兰水泥的发明和1856年转炉炼钢的成功使混凝土和钢材成为土木工程的主要建筑材料,从而彻底改变了土木工程结构形式。高达300米的法国埃菲尔铁塔、102层的美国纽约帝国大厦、跨度1280米的旧金山金门大桥应运而生。二战后,土木工程进入大发展的时期,新型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的广泛运用,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,彻底改变了土木工程的面貌,一改“傻、大、笨、粗”的传统形象,土木工程更高、更大、更长,造型更复杂、功能更多样。
 
  土木工程是技术、艺术、历史和文化的有机结合。凡是不朽的土木建筑都是力学、结构内在合理性与外在形式美的高度统一,都是那个时代土木新技术的成功运用。力传递的简洁性、合理性,结构的自洽性和互恰性,建筑美所体现的节奏、韵律、虚实、明暗、色彩、质感。有道是:建筑是流动的音乐,音乐是流动的建筑。
 
  土木学科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就是学以致用,理论联系实际。土木工程是科学性、应用性、综合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学科,她拒绝“卡拉OK”式的自娱自乐的教育科研,也拒绝专业上的夸夸其谈、不求甚解、隔靴搔痒。一名卓越的土木工程师,必须具备创新能力、领导能力、实践动手能力、团队合作能力、沟通表达能力等。
 
  吃苦耐劳,勇往直前,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,一种化万难为万机的智慧。
 
对学生如善待未来
 
  国家、社会和家庭聘任我们专司于人才培养,我们没有理由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待。教师聘书就是郑重的承诺和沉甸的责任,我们必须把人才培养好。
 
  各种人际关系中,师生关系最单纯。每天与研究生共渡的时光,既是人才培养、学术研究的需要,也是一天中最无杂念的时候。与年轻学生打成一片,有师生间的无缝交流,有年轻者与年长者“没大没小”的嬉笑,有辩驳抑或针锋相对,师生相互启发,取长补短,其乐融融。
 
  善待学生,就是善待未来。学生就是朋友,在纷繁人世中有幸结为师生,是一种缘分。与充满朝气的青年学生在一起,是教师的快乐和福份。不用心善待学生,就会感到有负于社会对我们的期待,有愧于尊敬我们的学生。
 
  善待学生理应“宽严相济”,应注意在研究学习氛围和研究环境上营造“家”的宽松。对青年学生要仁爱有加,爱能融化一切。对他们的弱点和过错要及时指出,但应有宽厚包容之心,因为他们毕竟年轻。在人生长河中,学生在校学习毕竟是短暂的,但老师的仁爱宽厚,学生会铭记终生。多年过去了,我仍然对在我浙大求学的导师董石麟院士给予的仁爱宽厚感恩不已,对我在同济大学求学的导师沈祖炎院士给予的仁爱包容感激不尽。
 
  对学生更要严格严谨,用正确的东西引导他们。告诉他们,做人既要从容、有底气,也要低调、不骄妄;大气谦和,与人为善;在操守上,既要有对社会的适应性,更要有原则底线。向学生说清楚做事要从大处着眼、小处着手,细节决定成败;有耕耘总会有收获。在学习研究上,引导学生志存高远,求有思想的学术,出有学术的思想。我经常告诉学生,研究生应当在“学中做,做中学”。万物以人为尺度,但是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人做事,要有跨尺度或多尺度的思维和考量。
 
  我本人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超越我。我的一名少数民族博士生,入学时专业基础和英语不强甚至较差,母语也不是汉语,但他立志搞学术研究,紧盯前沿问题,毕业时已经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和录用10余篇SCI论文,学术研究水平和英语水平上升很快。这样的事例有不少。学生取得成绩,我倍感高兴。
 
  导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。研究生仍处于职业志趣和价值观定型之期,导师应靠执着的职业操守、强烈的责任心和仁爱之心引导学生,为他们提供建议和帮助。作为土木学科教师,要让他们知道怎样的素质和能力才符合土木工程的要求,告诉他们毅力、恒心、坚韧性,责任感、协调力、敏锐性、包容性的重要性;在处理和解决工程问题中,如何抓主要矛盾、忽略和简化枝节。
 
  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。平时对研究生培养要求严一些,“收成”就会好一些。培养的学生行不行,要看他们走向社会后的竞争力,经受离开学校以后面临的社会和市场的检验。作为一名教师,培养几位远远超过自己的优秀学生,人生足矣。如果学生毕业多年仍时常提起他的老师,那么这位老师就是成功的。
 
学术要物我两忘
 
  教学和科研是教师的本分,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。没有好科研,哪来创新思维,哪来一流教学?科研和学习应当是教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,不主动开展科研,就会落伍退化,不善于科研,就会落得更远。
 
  土木工程科研要有用有效。土木学科是应用性较强的工程科学,土木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、用于解决工程现实问题才能成为真正恒久的知识。脱离社会“需要”谈土木“创新”,会陷于空洞无用。谁理论联系实际,把土木“创新”与社会“需要”对接起来,把创新成果运用于实践,谁就了不起。
 
  科研需要凝视和沉思。科研仿佛是黑暗中的探索,只有最敏锐的眼睛才能捕捉到真理的微光;又仿佛是漫漫海滩的求寻,只有最敏锐的眼睛才能发现真理的颗粒。现今人人很忙,自由时间稀缺,无暇思考。“忙”的笔画组成是“心亡”、不思考就会“心亡”。我们应当从忙忙碌碌的现状中解脱出来,每天留出自由时间,多一些思考。人身受到时空的物理局限,但思想要插上自由的翅膀,神游于物,甚而物我皆忘;手脚不能达之处,眼光要到达;眼光不能达的地方,思维要神往。
 
  土木科研需要审时度势,适时转型。土木工程建设的需求变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,而人们习惯于沿着惯性路径前行。转型发展是艰难抑或痛苦的。但是,在旧地图上是无法发现新大陆的。在科研抉择的关口,有时要有“凤凰涅槃”的勇气。我自己多年前侧重于研究土木建筑抗震力学分析,直至现在国内外很多人仍在从事该领域的研究。我认为反复开采的富矿已经变成贫矿,在贫矿上很难再找到有价值的东西,必须寻找新矿。新矿总会有意外的惊喜和宝物。于是,我痛下决心转向大型土木工程抗强/台风减灾及其安全性研究。
 
大学要文化向往
 
  文化向往、学术追求是大学前进的驱动之轮。“人文”的初义是礼乐教化,“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”。一所负有国家民族责任担当的大学,除了学术追求之外,必须有文化向往。文化高度和精神高度既决定一个人的终极高度,也决定一所大学的终极高度。现今,市场经济思想在学生价值观上产生一定负面作用。在如此背景下,人文和文化的作用更显突出。
 
  人文和文化关乎人的全面发展和精英教育。拥有优秀的人文和文化底蕴,比掌握一些具体的专业技能更显重要性。缺少人文教育不可能培养出有教养的个性。没有人文精神,难以铸造精神脊梁。难以想象,缺乏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的人,何来感恩之心、责任之心,何来仁爱包容之心,何来对底层社会的呐喊之声的感知和共鸣?另一方面,人文和文化素养的不足不但会影响其专业思索的深度和广度,也会制约其表达自己和沟通他人的能力。
 
  交大培养的“精英人才”首要的是追求精神的高度,而不是财富的高度,追求思想的高度,而不是物质的厚度。精英精神就是因锤炼而铸就的品行与担当,因奉献而铸就的尊严与低调,精于内、简于形,精于思、简于言。精英精神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,人文精神应当渗透在上海交大的全部活动和发展之中。上海交大“思源致远”、“饮水思源、爱国荣校”应当既是学术追求的表达,更是文化向往的体现。我学的是土木工程,也喜爱人文社科,《论语》、《诗经》、唐诗、鲁迅小说、莎士比亚作品,英雄交响曲、月光奏鸣曲等为我的生活和工作增色添彩。一个人生活经历多了,从人文文化中就更能体会到人文情怀和人生真谛。
 
学者小传
 
  周岱,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1997年于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,1997—1999年于同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;2002年于上海交通大学晋升教授。主要兴趣集中在大跨度空间建筑结构和钢结构、计算风工程的研究、流固耦合力学基础问题研究。
 
  周岱教授的学术成果和学术职务有:发表了80余篇SCI和EI收录论文,获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;主持2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,近十年来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。现任《振动与冲击》、《空间结构》、《强度与环境》等杂志编委;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委员、风工程委员会委员;曾任上海绿色建筑促进会副主任,上海土木工程学会建筑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,上海市教委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专家咨询组成员。迄今,指导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40名。
 
  周岱教授,现担任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。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学科发展与建设处处长、学科与基地建设处副处长、科技处副处长兼国防军工办主任、基建处总工程师兼副处长等。喜文爱诗,对管理科学、文学与历史有兴趣;研究心得曾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(人文社科)三等奖、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二等奖,偶有文学习作发表。
 

 

版权所有 © 2014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沪交ICP备05053   流量统计

Baidu
map